•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     
生活達人, 花旗醫生行醫記

【花旗醫生行醫記】電子煙助戒煙?

吸煙容易戒煙難,乃不爭事實。最近意大利有研究報告指,採電子煙戒煙,成功機會或勝過用傳統的尼古丁貼、藥物或輔導。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及歐盟成員國堅持電子煙須受藥物般監管,並須更多臨床實證證明其替代療法較優勝並可行。

電子煙是仿照香煙的方便攜帶電子霧化器具,透過霧化器具將丙二醇或者丙三醇打成霧氣,直接吸入人體。它跟戒煙貼或戒煙香口糖一樣,旨為逐步降低煙民的尼古丁吸入量。

意大利University of Catania的研究人員由2010至2012年,追蹤三百名當地煙民,結果8.7%於十二個月後不再吸食傳統香煙,戒除率由4%只吸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,至13%仍要吸高劑量尼古丁的電子煙。另外,英國東倫敦大學曾於三十三個地區、涉及1,347名煙民進行調查,發現改食電子煙後,有74%已不吸傳統煙達數星期,70%則減少吸煙量。換言之,電子煙的替代療法收效。

但美國聯邦政府一直對電子煙半信半疑,縱使研究發現在使用電子煙後首九個月,節制比率高達20%,但能否持續下去,以至最終完全戒除,仍缺實證數據支持電子煙較其他戒煙產品優勝。

「故態復萌」一直是欲戒除煙癮的煙民噩夢。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曾於2010年進行調查,發現全美52.4%煙民在過去十二個月,至少一次曾嘗試戒煙,但最終只有6.2%成功。

事實上,「成功」短暫戒煙數周或數個月,算不上成功;直至下定決心,永久戒除煙癮,才是真正成功。可是,最終能達致後者結局的,往往因為當事人出現重大而突發的健康問題,如癌症、心臟病或中風等,部分煙民才肯下定決心戒除。

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
劉廣潤醫生
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-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,負笈澳洲習醫,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,心臟專科醫生。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,已非一項純粹「救死扶傷」的服務,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、緩急先後取捨、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,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,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、社會民情、國際關係等因素。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,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,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。 劉醫生將會在”生活達人”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,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。“花旗醫生行醫記”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,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。

留言分享

Send this to a fri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