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     
生活達人, 花旗醫生行醫記

【花旗醫生行醫記】醫院噪音 擾人清夢

自從美國聯邦醫保Medicare引入「質素指標」作為退款給醫院及醫療機構的考量後,小至窗明几淨,大至出院後出現併發症再入院,全部成為量度服務質素的指標項目。但最新一項調查顯示,六成病人對醫院噪音最不滿,皆因已達擾人清夢地步。

作為醫者,對調查結果不感意外。只要走入病房,監察病人狀況的各類醫療儀器,總會發出不同大小的聲響,部分是提醒醫護的警報系統;還有醫護必備的各類傳呼器材,如手電、對講機、傳呼機等;還未計為病人解悶的電視機及收音機聲響、醫護及病人之間的交談及忙亂聲浪、手推車及叫喚聲,以至病人家屬及朋友探病的喧鬧聲等;除此以外,定時定候喚醒病人服藥、量體溫血壓,以至病人的鼻鼾聲等,皆屬噪音源頭。總之,在醫院病房求一覺安睡,似乎是奢望。

入院治療,每病情非輕;除獲醫護人員悉心照料,充足而優質睡眠靜養,肯定有助康復進度。既然噪音最為病人詬病,各大醫院為免被聯邦政府懲罰,不得不急謀對策,有醫療集團成立「寧靜小組」,亦有重金禮聘院外顧問,想方設法減低各式噪音,如減低醫療警報響號、黃昏後調較至暗光、捨響鬧傳呼而改用無線耳機,甚至改良建築及裝修,如用地氈吸音及隔聲磚瓦等;另外,為每名住院病人提供「寧靜配件包」,包括看電視及使用平版電腦的耳筒、眼罩、耳塞、字謎遊戲等,「減音」投資由一萬至五萬美元不等。但贏得病人滿意,卻可換來Medicare十萬至十五萬退款,物有所值。

要求病房完全靜音,幾乎無可能,況且微量聲響可令病人不感孤單;然而,惱人的噪音確實有礙養病。根據多項研究顯示,噪音非止於打擾,而是妨礙病人睡覺,最終影響血壓、傷口癒合及疼痛狀況。因此,部分醫院設置監察噪音設施,當噪音升至某個危險水平,便亮起由黃色轉至紅色的燈號,提醒所有院內員工及病人,減低聲浪。

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
劉廣潤醫生
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-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,負笈澳洲習醫,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,心臟專科醫生。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,已非一項純粹「救死扶傷」的服務,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、緩急先後取捨、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,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,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、社會民情、國際關係等因素。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,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,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。 劉醫生將會在”生活達人”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,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。“花旗醫生行醫記”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,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。

留言分享

Send this to a fri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