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     
生活達人, 花旗醫生行醫記

【花旗醫生行醫記】心亂跳 早癡呆?

心房顫動(Atrial Fibrillation)是臨床上心律不整疾病(cardiac rhythm disorders)中常見問題。年紀愈大,發生率愈高。另外,風濕性心臟病、高血壓及糖尿病,亦會加速心房組織退化,導致心房顫動。

心房顫動最易引起的併發症是中風,較一般人高五至六倍。患者由於不能將上心房血液正常泵出,滯留心臟的血液會凝結成血塊,若血塊流至腦部,便會引致中風。

但最近發表一項大規模、長期追蹤的醫學研究,更令醫界擔心。研究人員追蹤5,152名65歲或以上人士達七年,其中552人期間出現心房顫動,他們較其餘被追蹤者提早兩年出現老年癡呆症。

無可否認,心房顫動是消耗社會成本很重的疾病。它可發生在一般貌似健康人士,也可附加於其他心血管疾病之上;除令病人感到心悸及不舒服外,亦可引起中風及心力衰竭。治療方法因人而異,可由改變生活習慣開始,如不喝酒、不亂吃藥、安定精神、適度運動等。但情況嚴重者必須用藥治療,包括心速控制(rate control)及心律控制(rhythm control)藥物,兩者均須長期使用足夠的抗凝血藥物〈俗稱「薄血丸」〉來預防中風。

由於病人服用抗凝血藥反應各異,醫生須按凝血指數為病人調校服藥劑量,故患者須每兩至三周到醫院驗血,以調整藥量。若劑量不當,患者便會出現嚴重腦部出血等副作用。另外,藥效亦容易受含有維他命K食物影響,如綠葉蔬菜;以及一些西藥如亞士匹靈,及中藥如丹蔘、當歸、赤芍等產生相互作用,因而影響其抗凝血功能或增加出血的副作用。

面對頻密驗血及戒口等繁複程序,每令病人及醫生感到煩擾,甚至因氣餒而萌生放棄。但凡事須看遠一點,心房顫動影響所及已愈來愈廣,更有機會提早癡呆,令患者及其家人生活質素每下愈況,甚至為社會帶來極沉重負擔。因此,為己為人,須耐心依足醫生吩咐,用盡各種方法控制病情,至為上策。

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
劉廣潤醫生
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-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,負笈澳洲習醫,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,心臟專科醫生。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,已非一項純粹「救死扶傷」的服務,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、緩急先後取捨、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,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,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、社會民情、國際關係等因素。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,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,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。 劉醫生將會在”生活達人”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,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。“花旗醫生行醫記”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,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。

留言分享

Send this to a fri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