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     
生活達人, 花旗醫生行醫記

【花旗醫生行醫記】身體氣象台未卜先知?

不少痛症患者都愛投訴:我的身體,儼如氣象台,能準確預報天氣!換言之,當溫度、濕度、氣壓轉變前,疼痛便開始出現,並隨之而加劇。儘管上述說法至今仍未有全面科學證據證實,但美國氣象學家Michael Steinberg卻制訂「關節炎指數」(Arthritis Index)來預報天氣,蠻有趣!

事實上,人體與大自然息息相關,故天氣變化影響病情,合情合理。其中最不利患者的天氣是溫度低、氣壓低、濕度高等情況。天氣變化不僅造成常見的關節痛,更有頭痛、牙痛、下顎痛、背痛、盆腔痛、三义神經痛、痛風等等;甚至增加心臟病及心律不正風險。

舉例說,在寒冷環境,骨關節炎患者的皮膚溫度下降較健康人士慢,當進入溫暖環境時,他們的皮膚溫度上升也較健康人士慢,皆因患處周圍的血管收縮及擴張時間延長,且欠自如之故。同時,寒冷亦引起關節黏液黏度增加,令關節活動增加阻力,故常有病人感覺寒冷天氣來襲時,關節疼痛特別厲害。

此外,濕度增加會令骨關節腫脹及僵硬,加上腱、韌帶、肌肉、骨骼及其他組織都有不同密度,令擴張與收縮出現差異,患者自然感到疼痛。相反而言,溫暖、乾燥及高氣壓地區,卻有助紓緩各類疼痛。

既然我們無法控制大自然變化,也難經常遷徙,唯一辦法是減低天氣帶來疼痛的不適,如寒潮警報來臨時,做好各項保暖防護,如手套、暖爐、暖水袋等;同時保持鍛煉來改善關節功能,或用按摩、物理治療、藥物等方法緩解疼痛症狀。但須知道,隨天氣變化產生的關節疼痛現象,並非意味病情加重;當天氣轉好時,疼痛可逐漸好轉甚至消失。

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
劉廣潤醫生
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-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,負笈澳洲習醫,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,心臟專科醫生。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,已非一項純粹「救死扶傷」的服務,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、緩急先後取捨、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,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,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、社會民情、國際關係等因素。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,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,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。 劉醫生將會在”生活達人”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,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。“花旗醫生行醫記”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,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。

留言分享

Send this to a fri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