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     
生活達人, 花旗醫生行醫記

【花旗醫生行醫記】醫生,你洗咗手未?

醫生,你洗咗手未?

 

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研究顯示,病人受細菌病毒感染處所,除醫院外,還有護養院、日間手術中心,以至醫生辦公室,每年總感染人數高達一百萬,且直接及間接造成近十萬人死亡。

上述高危處所,每多體弱多病人士,當醫生、護士、病房職工等檢驗、觸摸、搬動病患,或協助翻身e、觸碰床單、觸摸病床扶手、注射點滴等動作,可能感染到百計至千計細菌,若不及時及徹底洗手,勢必成為散播細菌的移動感染源。

面對嚴重的感染問題,解答在於簡單的洗手動作。可是,根據調查所得,醫護人員洗手率平均只有39%,護理人員較高,有52%,醫生洗手遵從率最低,只有30%。醫生平均每班只洗手5至30次,加護病房護士洗得最勤快,每小時洗手22次。

鑑於5%至10%的急性醫院病患,在住院後才受感染。疾控中心不得不急謀對策,製作短片推廣”Hand Hygiene Saves Lives”,甚至鼓勵病人大膽向醫護人員,尤是醫生,問:「醫生,你洗咗手未?」潛台詞即是:未洗手,唔好掂我!

起初,病人惟恐醫生尷尬,醫生或嫌病人沒禮貌,但若雙方明白此舉非為挑釁醫生權威,或因個人習慣挑剔;而是隨著醫療進步,現代診療技術和侵入性操作不斷增多,同時大量應用抗生素而導致耐藥菌群日益增加,造成院內感染日趨嚴重,不僅令病人住院日延長,經濟支出增加,而且也直接威脅病人生命和健康,影響醫療質素。

但醫生及護理人員工作極度忙碌,忘記每項護理前皆要先洗手,可以理解;因此,病人當「人肉警號」提醒醫生護士先洗手,才進行護理或檢查,效果立竿見影。部分美國醫院更設立稽查、電子感應系統、閉路電視等監察醫護洗手狀況,如有違規,予以懲治。

醫護何時何地要洗手?
〈1〉    接觸病人前後,特別接觸有破損皮膚、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後;
〈2〉    進行無菌技術前後,如隔離病房、重症病房、母嬰室、新生兒病房、燒傷病房、感染性病病房等;
〈3〉    戴口罩和穿脫隔離衣前後,脫手套後;
〈4〉    護理特殊病人前後,如嚴重免疫缺陷病人;
〈5〉    接觸外傷性、創傷性或深部裝置切口前後;
〈6〉    接觸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、滲出物和被污染的物品後;
〈7〉    接觸可能被毒性大或具流行病學意義的微生物污染物品後,如便盆、痰盂等;
〈8〉    護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攜帶具特殊臨床或流行病學意義的微生物,如多重耐藥菌病人前後;
〈9〉    在加護病房接觸不同病人前後。

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
劉廣潤醫生
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-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,負笈澳洲習醫,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,心臟專科醫生。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,已非一項純粹「救死扶傷」的服務,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、緩急先後取捨、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,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,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、社會民情、國際關係等因素。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,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,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。 劉醫生將會在”生活達人”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,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。“花旗醫生行醫記”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,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。

留言分享

Send this to a friend